1949年,沈醉在投诚后揭发了张静甫为杀害杨虎城的元凶。为了让“逼蒋抗日”的英灵得到安息,三年后,张静甫被判处死刑。时光荏苒,到了1985年,沈醉已经是全国政协委员,然而,一封来自张静甫妻子的信让他感到震惊。信中明确指出,真正杀害杨虎城的凶手另有其人,并非张静甫。她恳请沈醉能为丈夫平冤,还他一个清白。沈醉一边阅读这封信,一边心中充满疑问:既然张静甫被冤枉,那么为何他当年没有为自己辩解?难道事情背后另有隐情?
回想当年,1949年沈醉投诚后,为了与过去的自己彻底割裂,他揭发了许多秘密,其中就包括张静甫与杨虎城案件的牵连,这一切在沈醉的作品中有详细记录。而张静甫被处决34年后,突然有人提出翻案,尤其是张静甫的妻子,她提供了两个有力的证据:一是杨虎城在重庆被杀时,张静甫和妻子远在贵阳;二是如果张静甫真是凶手,那么他为何选择投诚?仅从这两点来看,张静甫似乎并没有杀害杨虎城的动机。然而,沈醉当时的证词却给出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。沈醉曾清楚地回忆说,张静甫因参与此事而获得了巨额的赏金,这一切都发生在杨虎城被害之后。如果两者没有关联,恐怕没人会相信。
展开剩余83%在1949年,沈醉的证词成为了指控张静甫的关键依据,再加上张静甫一言不发,最终才确定了他是凶手。如今,34年过去了,事情已经尘封多年,要翻案无疑困难重重。然而,沈醉并没有因此忽略这件事,他决定将此事告知云南省公安厅的孙川,请她重新调查此案。
孙川接到任务后,立即与张静甫的妻子取得联系。在了解了她的陈述后,孙川提出了一个疑问:为什么张静甫当初没有提出异议,反而在30多年后才提出翻案请求?听到这个问题,张静甫的妻子曾庆云泪流满面。她解释说,一开始自己因不敢面对社会压力而选择默默承受,甚至改嫁并让子女改姓。直到看到自己的子孙不断受到冤屈,她才决定站出来替丈夫讨回公道。
曾庆云的话深深打动了孙川,激起了她重新调查的决心。尽管如此,当孙川开始翻阅相关档案时,发现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张静甫。首先,蒋介石曾在1949年8月25日飞往重庆,而杨虎城当时被软禁在贵阳。经过张静甫的劝说,杨虎城才同意前往重庆,结果在到达当晚便被杀害。其次,张静甫在1949年10月代表曾看守杨虎城的特务领取了所谓的“杀人奖金”,如果他不是凶手,为什么能获得此项奖金?最后,沈醉当年的揭发经过了层层审问,最终确认张静甫就是凶手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张静甫的家属没有在这么多年里提出异议呢?
尽管证据确凿,孙川并没有放弃,她继续调查,决心要让曾庆云心服口服。在查阅完所有资料后,孙川发现了一条关键线索:张静甫的投诚记录。如果张静甫真的是杀害杨虎城的凶手,那么他在重庆时的行踪应该能够证明他的嫌疑。于是,孙川开始调查张静甫不在重庆的证据。
根据沈醉的供词,沈醉并没有亲眼看到张静甫亲手杀害杨虎城,这为孙川的调查提供了新的希望。她开始从与事件相关的特务口中寻找证据。1988年冬天,孙川来到湖南华容县,寻找一位年逾八旬的证人。那位证人住在一个交通不便的山村,孙川带着资料不辞辛劳地前往探访。尽管身体状况不佳,眼睛常常出血,孙川依然坚持夜以继日地翻阅资料,希望能够从沉寂的档案中找到翻案的线索。
孙川的调查艰难且危险,在此过程中,她还曾因劳累过度而晕倒。得知此事后,曾庆云母子感到十分愧疚,提出要撤回案件,但孙川依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,力求查清真相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终于,孙川揭开了尘封30多年的真相。
根据孙川的调查结果,1949年8月25日,蒋介石在重庆向毛人凤下令暗杀杨虎城。在经过多次劝说无效后,毛人凤决定将杨虎城转移到重庆,而后张静甫被选中前去劝说杨虎城。当时,张静甫和杨虎城已有11年的交情,他不仅给杨虎城的儿子教授文化知识,还曾收受过杨虎城赠送的礼物。了解这一背景后,周养浩等人决定让张静甫去劝说杨虎城,但其他的细节都不告诉他。经过一番劝说,杨虎城才决定赴重庆,将自己的命换来自由。
关于张静甫领奖金一事,孙川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档案中找到了一条线索。1949年10月10日,毛人凤在重庆组织了一次领奖会,参与策划的周养浩等人只得到微薄的奖金,而张静甫却拿到了7根金条。这笔奖金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?原来,张静甫到重庆领取的是相关经费,而这7根金条,回到贵阳后,他全数上交。
最终,孙川通过深入调查,还找到了与案件相关的另一位关键证人——杨进兴。杨进兴曾参与了杨虎城的谋杀,并且在后来的供词中并未提及张静甫的名字。所有这些证据表明,张静甫并非杨虎城的杀手。经过孙川的不懈努力,真相终于浮出水面。
当真相被揭开时,曾庆云的儿子从孙川手中接过判决书,激动得跪下感谢孙川。而沈醉则因当年草率的推测向曾庆云道歉,得到了她的理解。经过三十多年的冤屈,张静甫和他的家人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清白和和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可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